2018.01.22【风雨哈佛路】“stardust ”

风雨哈佛路

 












女主利兹出生在美国平民窟家庭。父亲酗酒吸毒,母亲有毒瘾且患上了精神分裂症。丽兹需要出去乞讨,流浪在城市的角落,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。 

丽兹知道,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,走出泥潭般的现况。

 

她的父亲不负责任,但在女主眼里他很博学。他们是社会的渣滓,苟延残喘。他们没有做父母的责任感,在那样的家庭下的孩子如果没有女主那样的天分与自身的努力,或许就是和自己父母一样的人了。

 正如女主说的,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 

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、父母、长相和周围的环境,但至少我们可选择自己是否将为我们的梦想、未来去努力。如果连试都不想试,又怎么知道前途如何?

 

生活里,多的是活得连猫狗都不如的人,他们是不是没有上进心?也许是他们努力过了。但发现自己努力的最终是面对失败时的精神崩溃时,他们踌躇不前。

 

电影是电影,女主利兹是个天才,她花了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旁人难以想象的课程,她努力可这也需要天赋与头脑。我们不是天才,我们需要更加努力。

 

 

利兹的家庭环境令人难以想象,童年时她的妈妈尚健康,那时她会带着小利兹去玩,用温暖有力的手臂抱着利兹。可那样美好的时光只有一次。

 

 天生的盲人和后天的盲人哪个更会产生悲观心理?天生的盲人也许会因为从未见过世界的美好而自卑,渴望着能见到光明。

 

后天的盲人也许会因为已经看过世界了,调整好情绪后继续前行。也许会因为先前得到的东西再不复返,因此抱憾。

 

 

利兹只拥有过一次美好,正是这一次让她感到了爱意,以至于最后仍旧爱着自己的母亲。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。

 

其实观影过程中,我就一直对女主后半部分的逆袭而遗憾。我想,任何一个人拥有那样的家庭,经历了那样的生活后都会对生活颇有微词的,甚至会走向一条歪路。女主难道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?难道她没有想过放弃挣扎?

 

如果在前半部分的“抑”和后半部分的“扬”中间增加一点利兹的转变过程或许会更好。

 

 

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,我对女主的父亲印象不深。他能说出电视里里嘉宾的话,并且一模一样。

他对女主说:“好好上学,我搞砸了,但你可以做到。”

 

他是爱着女儿的,也是爱读书的。但他还是走向歧途。不能原谅的是,他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。他有双手,可以去想办法,总能让生活稍稍好一点。

 

 

 利兹的母亲的经历也很曲折凄惨,她是想过做一个好妈妈的,但她实在没有办法了。她戒不了毒瘾,她对抗不了命运,她不能从抑郁的阴影中走出来。

她是充满负面能量的。在她生命结束时,或许她看到了很久很久前的自己,抱着小女儿在阳光下玩耍。生命那样美好。

 

 

 利兹的朋友和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,即使她们聊的来,一起疯过几次,有过相似的遭遇。但眼界和格局是一道跨不去的鸿沟,横在两人面前。她不相信梦想照进现实,她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,她也不相信自己。

 

当利兹希望她和自己一起学习却发现朋友很嗤之以鼻。她们的人生由此走向不同的道路。

 “谁在乎我在做什么?”家庭导致她并不在意未来,当她说完这句话后,女主已经知道两人的友情已经步入尾声。

 

女孩这时已经选择了留在原地,留在熟悉的环境,她不愿去挣开自身的牢笼。她只能难过、不解、愤怒、嫉妒、不甘地停留在那儿。

 

 

 影片的前半部分描绘女主的生活多么糟糕,后半部分是她立志奋斗,希望去到更高的阶层,领悟更好的人生。

 

但后半部分逆袭得太轻松、太理想了,让人不能很好地感同身受。这部电影还是给了我许多鼓励,每每在失意时看看它,就会觉得充满力量。

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

   我们都很渺小,如同星尘。

 

评论 ( 9 )
热度 ( 50 )

© aigrette | Powered by LOFTER